在波兰的1000多年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人塑造和守护着多样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民族认同的本质所在。这一传统不乏受到周边斯拉夫或日耳曼民族的影响,同时也充分汲取了地中海、西欧甚至近东和远东地区(亚洲)的灵感。公元966年,波兰经过宗教受洗后,正式以国家的身份出现在世界版图之上,当中罗马天主教对波兰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居住在波兰的少数民族群体:犹太人、鞑靼人和卡舒比人,对波兰文化的融合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其他国家一样,波兰人也乐于享受节日庆祝的气氛,而在波兰这种庆祝的机会非常多。这里有宗教性的节日,包括庆祝活动不亚于中国人欢度春节的圣诞节(12月25日)、复活节(每年日期不固定)和圣体节(每年日期不固定),除此之外也有国家性的庆祝活动,其中包括 11月11日的独立日,5月1日的劳动节和5月3日的「五·三宪法」日纪念活动,该宪法被普遍认为是全欧洲第一部成文的国家宪法。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以热蜡放入冷水解读新一年景象的「圣安德鲁日」,以及在春季第一天用来表示喜悦之情的「溺死雪女」的传统活动。
波兰诞生了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中包括维斯瓦娃·辛波斯卡、切斯瓦夫·米沃什和奧尔加·托卡尔丘克,正是他们使波兰获得了「诗人和作家之乡」的美誉。除此之外,著名作家约瑟夫·康拉德也是波兰人。波兰文学能够激发中国人的兴趣要归功于鲁迅先生,在其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摩罗诗力说》中首次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波兰浪漫主义作家:亚当·密茨凯维奇、尤利乌什·斯沃瓦茨基和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同时鲁迅还亲自将一些波兰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如今,在一代代译者的参与和努力下,中国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和阅读到来自波兰的文学作品,从雷沙德·卡普钦斯基的报告文学到安杰伊·萨普科夫斯基的猎魔人奇幻世界,再到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未来科幻世界。
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里德里克·肖邦就出生于波兰。全世界最重要的音乐赛事之一——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音乐家并以其名字命名的。自1927年以来,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每五年在华沙举办一届。除此之外,从波兰诞生的杰出作曲家克日什托夫·潘德列茨基曾四次获得格莱美奖,亨利克·维尼亚夫斯基、斯坦尼斯瓦夫·莫纽什科、弗瓦迪斯瓦夫·什皮尔曼和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等作曲家也是波兰人。波兰音乐家们在全世界最大的音乐厅中演绎音乐作品,其中当然也包括中国,每年络绎不绝的波兰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在中国各地进行演出,其中「爵色波兰」项目下的波兰爵士乐在华的演出场次也逐年增加。
有人说「电影钟爱波兰」,其实对这句话的理解颇为广泛。 波兰电影学派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伟大电影人,其中包括导演、编剧和制片人。那些驰名全球的波兰电影人,如曾获得包括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在内的众多世界重量级电影奖项的安杰伊·瓦伊达,他因《十诫》(1989年出品)、《两生花》(1991年出品)而享誉国际,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三色:红·白·蓝》(1993年—1994年出品)也让他声名鹊起,他们的成就都足以让我们铭记 。雅努什·卡明斯基、斯瓦沃米尔·伊贾克和皮奥特·索博钦斯基,他们都是从世界公认的波兰电影学派走出的代表性人物。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的编剧克日什托夫·皮耶谢维奇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他曾不止一次到访中国,举办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编剧工作坊并与中国观众见面。对中国影迷来说,一些最新的波兰电影作品应该也很熟悉,其中包括与英国合拍,由多洛塔·科别拉和休·韦尔什曼执导的电影《至爱梵高》以及由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执导的电影《冷战》。这两部作品均获得了众多世界奖项和殊荣,其中也包括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
全世界的戏剧爱好者从格洛托夫斯基的戏剧观和方法以及康托尔的「死亡戏剧」观中一窥波兰。当代波兰伟大的戏剧导演如格热戈日·亚日那、克日什托夫·瓦里科夫斯基、扬·克拉塔和克里斯蒂安·陆帕,他们的作品已多次在中国的舞台上公演。在陆帕根据中国作家史铁生作品改编执导的《酗酒者莫非》和亚日那导演根据鲁迅作品改编创作的戏剧《铸剑》中,他们都邀请了中国本土话剧演员参与演绎。同时这两部作品也均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热烈欢迎及赞许,赢得了众多戏剧类奖项。
波兰对于世界范围的年轻人来说是一剂强心针,这要归功于波兰的电子游戏。其在世界各国享有的知名度猛烈爆表。数百万玩家可以在CD Projekt RED工作室出品的游戏系列中与利维亚的杰洛特一起游历于《巫师》的猎魔世界,也可以在冰冷的世界中隐蔽于《冰汽时代》的城市里,又或者在Techland制作的《消逝的光芒》中躲避哈兰城中的僵尸。2019年12月,中国电玩迷们还获得了难得的机会现场观看由波兰大使馆文化处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波兰电子游戏主题音乐会——创新波兰·乐游无限音乐会。
我们诚邀大家更近距离地了解波兰文化及其代代传承的传统。无论在波兰还是中国,都将有许多与波兰文化相遇的机会。
【本页面图片来源 / 波兰驻华大使馆文化处】